
新快报讯昔日闲置空间变身健身乐园股利网,街头巷尾跃动活力身影,荔湾区正以一场“体育设施焕新”,回应着市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以前我健身的第一想法是得去外面健身房,由于工作通勤的距离问题,常常最后去不了几次。”常住荔湾的王先生感慨道,“近两年,我越来越感受到社区提供的便民资源——从健身设施到赛事活动,在家门口就能体验这些优质服务。”
王先生的感受背后,是荔湾区以“民生实事”为抓手,持续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不懈努力。
2025年,荔湾区以“运动就在家门口”民生实事为核心,借力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东风,全面升级区域体育设施。最新数据显示,荔湾区拥有体育场地1652个,全区体育场地总面积约为152万平方米。
在多元共建的模式下,一批特色体育项目在荔湾落地生根,成为区域体育发展的亮丽名片。

荔湾区体育设施
政企协同:理想花地·趣活公园的创新合作股利网
理想花地·趣活公园是创新政企合作模式的典范。街道联合万科集团在花地湾区域打造高品质运动配套项目,不仅建成4.2万平方米户外休闲运动公园,还同步建设3000平方米室内体育场地,实现羽毛球、篮球、网球、足球、健身、瑜伽等六大运动主题全覆盖,为群众构建起“户外+室内”立体多元化的运动空间。
旧仓焕新:多宝街HOOPFLIGHT篮球馆的转型升级
HOOPFLIGHT篮球馆依托旧仓库改造升级为星级篮球馆,坐落于充满人文气息的历史文化街区,毗邻永庆坊、沙面等知名景点,坐享双地铁便捷交通,真正实现了“运动就在家门口”。充分利用辖内深厚的篮球文化底蕴,为年轻一代打造触手可及的运动社交新场景,更以篮球为媒介,为老城区的活力更新赋能。
产业生态:立白科技园的智慧运动空间打造
立白科技园作为新质产业园区,精心打造了集网球、羽毛球、体能训练及慢跑道于一体的综合运动空间,全面满足园区工作者与青少年的多元化运动需求。园区内设24小时开放的澳网标准室内球场、专业羽毛球场和体能训练中心,为上班族提供便捷高效的运动选择,助力员工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保持活力。同时,科技园专注于青少年体育培养,配备专业教练团队,系统开展网球、羽毛球等项目的青少年训练,已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基地。立白科技园通过构建全年龄段覆盖的运动生态成功打造了工作健康与成长发展相融合的产业社区典范。
商体融合:荔湾悦汇城运动公园的空间创新
近日,荔湾悦汇城运动公园入选广东省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是广州市中心城区唯一入选该场景的项目。该公园总面积约达2000㎡,是广州最大的直接连通购物中心和户外的运动公园,创新利用商业综合体空间资源,以全民运动风潮及Z世代客群的新兴运动为主,内含多样化运动分区——既有以900㎡国际级火星攀岩场馆为代表的专业运动区,也有板式网球、网球、滑冰馆等轻运动体验区矩阵,打造“专业竞技+大众体验”双层级空间股利网,与购物中心内运动型零售、娱乐、体验品牌共同营造了“大而精”运动目的地。
产体融合:广州国际医药港健康方舟的“体育+”探索
广州国际医药港健康方舟项目拥有近万平方米的三大室内场馆及九万平方米的户外广场,涵盖篮球、乒乓球、健身、轮滑、攀爬等多种运动业态,有效突破了传统商业综合体的功能边界,有力推动了健康产业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依托其超大体量的空间载体与先进完善的设施条件,健康方舟积极响应“全民全运”号召,常态化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特色活动。今年8月,项目获授“荔湾区全民健身广场”称号。
金角银边:社区空间“微改造”
走进荔湾区各个社区,曾经被忽视的边角地、闲置空间和老旧设施,如今通过精细化改造,焕新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惠民运动角”。2025年,荔湾区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健身去哪儿”问题,积极挖掘散布于社区中的小微空间资源——不论是广钢新城内精心规划的口袋公园,还是南漖联社等地区整理的闲置用地,都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改造路径,被系统性地转化为104处小型运动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运动体验。
目前,荔湾区2025年首批社区体育设施已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小小运动场”类型多样,涵盖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匹克球场等,既满足了青少年课后锻炼的需求,也为中老年人日常健身、休闲社交提供了理想场所,成为社区中人气渐旺的公共活力点。
接下来,荔湾区将持续推进第二批设施的落地。其中,西村街道将重点打造“和苑社区运动乐园”,计划新建1个标准篮球场、2个匹克球场等多样化设施,预计今年12月即可向居民开放。

荔湾区体育设施
亲水空间:步道串起一江两岸“风景线”
荔湾区立足本地实际,依托“一江两岸”水域及滨河道资源,打造出贯通全域的健身步道网络。
全区建成健身步道185公里,44.5万平方米。清晨或傍晚漫步于荔湾公园,郁郁葱葱的健身步道宛如城市的“绿色动脉”。
这些步道不仅串联起各类体育设施,还让“沿江跑步赏景”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日常选择。
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向荔湾公园,健身步道上已可见晨跑者的身影;傍晚时分,各个社区的球场上,年轻人正挥洒着汗水;周末的体育馆内,训练营的孩子们在专业教练指导下练习着基本动作。
乘“十五运”东风,荔湾区将持续完善多元共建的体育设施供给格局。一方面,区政府将统筹建设一批社区健身设施,夯实全民健身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市场资本、社会机构参与体育空间建设,通过城市更新、村改项目、商体融合等路径,共同拓展优质运动空间,不断优化“10分钟健身圈”,让健身设施更可及,真正把健康的“幸福半径”延伸到每一位市民的家门口。
采写:新快报记者谢源源通讯员荔宣股利网
股票配资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